为了讲述明军如何支援朝鲜抗倭,我们需要回到1592年的初春,那时一些在日本的华人将关于日本即将入侵的情报传递给了福建地区,这也让福建成为最早得知日本入侵计划的地方。因此,明国东南沿海的防御措施得到了加强,但并未达到全国范围的警戒,尤其是北京城方面,依旧对倭寇的威胁浑然不觉。
当日本军队开始横扫朝鲜半岛时,北京依然没有察觉到这一重大变局。此时,位于朝鲜边境的辽东省已经得到了相关消息。辽东地处朝鲜边境,日军在半岛上掀起的巨大波澜几乎无法不被察觉,尤其是辽东总兵杨绍勋,他第一时间向北京汇报了朝鲜沦陷的消息。
当时兵部尚书石星接到了辽东的报告,他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是假消息。对于石星来说,朝鲜是一个军事强国,明国一直对朝鲜的军事实力持高度评价,成化年间,朝鲜曾与明国联合出征女真,而在壬辰倭乱之后,明国甚至曾向朝鲜求援抵抗努尔哈赤的入侵。而且朝鲜常备有二十万兵力,按理说如此强大的国家怎会在倭寇面前轻易崩溃呢?
展开剩余78%因此,石星认为朝鲜的沦陷不可能是真实的,甚至怀疑朝鲜可能与日本勾结,意图引诱明国出兵,设下圈套。所以,他命令加大对天津、辽东、山东等地的防备,防止朝鲜与日本联手入侵。然而,这一决策其实反映了两点:首先,明国的防备虽然有所加强,但并非专门针对日本,而更多是针对朝鲜;其次,明国与朝鲜的关系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铁杆。
然而,朝鲜王李昖在6月中旬逃至义州,决定向明国申请避难。这个举动让明国朝廷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李昖可能并非真王,而是冒充的骗子。于是,明朝派遣使者前去义州会见李昖,并画下他的肖像以进行验证。李昖对此十分不满,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当时明朝的戒备心态和对朝鲜王权的深度怀疑。最终,肖像确认后,朝廷才相信李昖确实是朝鲜国王,但紫禁城内部的争议却愈发激烈。
一些大臣认为,既然朝鲜王真有其人,那就更不能轻易接纳他进入明国。一些人担心,倭寇已经如此轻松地击败了朝鲜,如果接纳李昖进来,岂不是给日本提供了侵略明国的借口?甚至有兵部的许弘纲等人认为,明国应该避免卷入朝鲜的纷争,不要干涉外域的事务。
不过,石星等人坚持认为应该支援朝鲜。一些地方官员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浙江的周孔教认为,朝鲜的安全关乎辽东的安危,若朝鲜失守,辽东必定岌岌可危,而辽东若沦陷,接下来将是神京(北京)。山西的彭好古不仅支持援朝,还提醒说,即便进入朝鲜,仍需防备朝鲜本国的背叛。
就在这一番争议激烈进行时,万历皇帝做出了决定,亲自下令出兵支援朝鲜。尽管万历皇帝较少亲临朝政,但他对远在朝鲜的战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万历看到倭寇入侵朝鲜,也意识到这对明国的威胁不容忽视,因此决定采取行动。虽然万历对丰臣秀吉的实际意图并不完全了解,但他决定亲自上朝,并且下令派遣辽东的郭梦征率军进驻朝鲜,郭梦征的任务是带着2万两白银前去慰问朝鲜国王李昖,并以此为名义合法进入朝鲜。
在6月19日,郭梦征带着白银到达义州,与李昖见面。通过此举,万历不仅表达了对李昖的同情,也为后续明军进入朝鲜提供了名义上的正当性。与此同时,万历下达了一道圣旨,表示不仅要调动辽东的十万精兵,还计划联合琉球、泰国等国家的军队,共同讨伐日本。虽然这一计划显然存在夸大之嫌,琉球与丰臣秀吉已达成某种妥协,泰国也正与缅甸作战,但万历的决心可见一斑。
事实上,早在6月15日,宁远总兵郝杰就已指派史儒、戴朝弁率领1300人进入朝鲜,为李昖提供保护。到了6月17日,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兵力出征朝鲜,祖承训成为此次援朝行动的总指挥。到此时,明军的兵力已经超过5000人,朝鲜国王李昖终于不再犹豫,决定将明国作为避难所。
有观点认为,16世纪的日本可能比明国更能动员士兵,但这一看法在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并不准确。根据《明代倭寇史略》的推算,当时日本的总兵力约为56万人,而这并非丰臣秀吉单独调动的,而是日本所有大名的联合兵力。在明国,永乐时期的常备军达到276万人,而到万历年间,这一数字降至80万人。
以此对比,明国的动员能力远超日本。1592年,祖承训所率的5000人是明国首次出兵朝鲜的规模,而接下来的增兵和调动更是显示了明军的强大力量。1593年,明国调派了至少51500名军队,其中辽东军占绝大部分,浙江军也有7000人,而在之后的第三次出兵中,明国出动了14万至18万兵力,这场支援几乎汇聚了全国的精锐力量。
综合这些历史数据,明国的动员能力和兵员数量显然超过了日本。在长达七年的壬辰倭乱中,明国投入了超过23万人次的兵力,而日军的总投入为27万人次,两国的总兵力差距虽然不大,但明军的优势在后期显现出来。正如当时的明人董欲所言:“古称跨海东征扬威万里者,莫盛今日。”
发布于:天津市百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